對我這年輕菜鳥記者來說,有些事情更難受,那些過去對我來說代表中國時報招牌的前輩們,在這幾波事件中,都離開了。難受的不只是他們對我的意義,而是他們曾經對我說:留在中時,是要承擔,是要撐出一些言論的空間,是希望改變一些事情。但他們離開的時候,卻沒人告訴我,陷入爛泥的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辦才好。
標籤:共專題
游婉琪:年輕記者受內外煎熬,哪來英雄?
「不應該說留在中時的員工就該死、離開的就是英雄。」選擇留在中時的記者,不是完全認同東家的所有作法,而是其實其他媒體的問題不惶多讓。游婉琪分析表示,「旺中的吃相的確很難看,但難道蘋果的報導就不是為了老闆的利益?難道他們就真的是為了所謂的公平正義?說穿了大家都在做一樣的事,只是旺中的手段比較拙劣罷了。」
一分鐘掌握媒體工會抗爭24年(簡明回溯版)
1988-2012媒體工會抗爭全紀錄!
何榮幸:辭職不為表態 是體制內改革的籌碼
在反旺中聲浪,何榮幸那封寫著「反對公器私用,不知為何而戰」的辭呈,並不是單純向外界或周遭朋友表態的工具而已,還是一個可能改變現狀、和老闆談判的籌碼;「留下來的人並非就是幫兇」,何榮幸認為每個人在報社面臨處境不同、年資不同、心路歷程也不同,外界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要每個人設下同一套標準。
記者,我愛(過)的那個工作
季節變換,我們從中時大樓回頭一看,發現蘋果日報大樓也要掛上米果旗幟。頭目泯恩仇,一笑之間就把記者之間的戰鬥,演成一齣荒謬劇。許多蘋果日報的記者們不接受頭目編好的劇本,一起向兩個頭目宣戰。從那一刻起,巫師們才真正開始有可能改變世界,因為不再為頭目戰鬥,而是為了自己,以及自己愛的工作。
失衡的文化治理,投機的創意產業
2010年2月,立院三讀通過《文創法》,同年五月,國發基金便決議匡列100億元,挹注文建會的「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方案」,這個方案的目標是希望結合國發基金與民間力量,發展台灣文創產業,並以「共同投資」及「委託評管」兩種方式進行;看似立意良好,但其中問題甚大。
文化部誕生的意義 ── 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文化部,從來都不是因為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才能存在,相反的,文化部存在的理由,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本身而已。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漫畫創作篇:國家也可以幫助漫畫家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講的事情,創作就是為了把這些事情說出來,有人用音樂、有人用文字、而我是用圖畫。」大學就讀中文系的書玉原本以為自己畢業後會成為一個國文老師,但是爸爸一句「妳要趁年輕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情!」讓她決定放下一切遠赴日本留學,為的就是重拾兒時的夢想——畫漫畫。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表演藝術篇: 只要願意改善,永遠不嫌太晚
對劇場工作者而言,演員身兼多職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Kimi因為還是新人,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投入練習,因此無力在排練期間做別的工作,收入自然有限,若不是父母支持根本無法靠表演維持生活。Kimi說,在台灣劇團很難賺錢,很多小劇團的表演即使賣了八、九成的票,最後卻只能打平收支。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紀錄片篇:如果可以自由地拍…
紀錄片這條路「是志業、而不是事業」,由於它不可能賺錢,所以我必須去賺錢,來維持我想要做的事。除了紀錄片工作者艱困的生存處境外,阿津認為連當前台灣紀錄片的播映管道都有待加強。整體而言,目前國家對紀錄片創作的補助還是太少。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獨立音樂篇:一個友善活潑的音樂環境
對樂團來說最主要的不是錄專輯,而是增加表演機會。很多台灣獨立樂團作品的品質不足,主因就是表演舞台太少,缺乏磨練機會。如果政府能製作高品質的廣電音樂節目或是多辦音樂活動,都有助於樂團成長。政府可以介入改善之處很多,但歸根究柢,就是要創造一個更友善、更活潑的音樂表演環境與氛圍。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實驗電影篇:政府可以跟我們一樣有實驗的勇氣嗎?
對於「政府補助」,baodao早已不做任何期待。他認為現今的補助標準根本是「比較誰會寫企畫書,而不是作品本身」。Baodao認為,政府實在拿太多錢去補助學生,但其實最困難的應該是剛畢業,即將專門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另外,他覺得輔導金應該要展現真正的價值,而非為給而給。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言情小說篇: 言情與物質之同時必要
在歐美國家,許多羅曼史作品常被改拍成電影,這在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文以載道的觀念,大家會覺得純文學的作品地位比較高,文學獎也幾乎都是為純文學設立;但是娛樂性質的小說也值得被社會尊重,言情小說也夠格和其他的類型小說並立。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 請聽文化創造者與「想」用者的聲音
文化是什麼?文化如何被國家機器所想像/收編/治理?文化如何展現一國國力?如何「讓所有國民,不分族群、不分階級,都成為臺灣文化的創造者與享用者」?除了政府治理視角、國際視野、產業觀點的巨觀規劃,實際在文化各個領域的創作者與「想」用者們的實際處境與建議,也應當成為貼近文化政策於在地生存脈絡的理解。
(後?)「林來瘋」啟示錄
記錄、整理/陳鴻嘉 圖/林書豪臉書專頁 … More
電影風巴萊夢|內部座談
這是《共誌》成員對於《賽德克巴萊》(以下簡稱《賽》)的內部座談紀錄。我們試圖透過自身觀影經驗的互相分享與對話,探討《賽》片的文本再現、社會效應、歷史話語等議題,並進一步地從「《賽》片後」的概念,檢視當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初步的觀察與建議。
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從籌備到上映都備受矚目的《賽德克‧巴萊》,被稱為台灣近年來僅見的「史詩電影」,論者譽其聲勢浩大地開啟了台灣電影「大片類型」的新方向。而在肯定魏德聖成就之餘,或許我們仍可思考,究竟要如何理解「史詩電影」的意義與限制?《賽德克‧巴萊》又體現了什麼樣的「史詩電影」內涵?
電影風巴萊夢|廢墟中的101以及打造它的人── 賽德克巴萊幕後的勞動者
果你喜歡看電影,甚至考慮、或正在準備進入電影圈工作,那麼請你跟我一起想像一下:如果當初賽德克巴萊有個工作機會給你,你去不去?或者應該改問,你會有多興奮?我會非常、非常興奮。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