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編輯室報告

第50屆金鐘獎引起的話題和風波不小,不枉了50這個整數。不過這回大家的關注焦點是綜藝節目(多虧了吳宗憲啊),卻忘了臺劇其實也正處在一個充滿變化的關鍵期!

身而為人 焉能無感 ── 我看黃淑梅2015紀錄片《給親愛的孩子》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後,臺灣的反核聲勢重返高峰。記得在隔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我帶著當時四歲的女兒第一次上街頭。遊行和反核這些概念一時難以解釋,我只先跟她說:「我們跟大家一起去保護地球、保護臺灣。」她立刻欣然同意,興奮地跟我出門。我問她原因,她一副為什麼我還需要問的表情,說:「因為我們住在這裡啊。」

《愛琳娜》奮力開花 那政府呢?

南韓「電影教父」導演林權澤,也曾說出呼應林靖傑的話,他說:「假設世界是一個大花園,而每個國家就像是一種獨特品種的花。韓國雖然是小國,但是我們也有權利在這個大花園裡展示我們自己。」當初南韓導演的努力和心聲,南韓政府不僅聽到了,還拿出跟美國抗衡的勇氣和魄力,於是造就了南韓近20年來的電影復興。台灣的政府呢?就請從保障《愛琳娜》的上映時間做起吧!

宮崎駿動畫的三個「謎」:環保、反戰、兒童

在解釋製作《神隱少女》的初衷時,宮崎駿講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話:我只希望他們(十歲小孩們)能夠明白,這個世界其實是深奧悠遠又繽紛多采的。他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有著無數的可能性……他們只要知道這個世界是豐富多樣的就夠了,知道他們其實擁有這世界就夠了……。最後我要對他們說的是,「沒問題,妳絕對做得來」,我真心想要傳達這個訊息,所以才製作了這部電影。

第九期|編輯室報告

或許是影視材料來源和選擇太多的反作用,我和許多在大學教書的朋友們都有同感:現在年輕人看的電影數量實在很少。每次在課堂上舉例詢問,「看過xxxx這部電影的請舉手」,舉手的人總是寥寥可數,即使是最商業的大片,看過的人也不算多。但我想我會永遠記得,一次偶然機會剛好問到《霍爾的移動城堡》,全班四十幾個人幾乎都舉了手的景象。

我最愛的宮崎駿 ── 台灣宮崎駿粉絲意見大調查之一「最佳影片」

觀看宮崎駿動畫應該是台灣「五年級」後段班一直到「八年級」,甚至「九年級」觀眾的共同經驗,龍貓、千尋、霍爾這些角色,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天空之城》或是《龍貓》的音樂一旦響起,應該也有很多人能夠很快哼上幾句!在台灣觀眾的心目中,究竟哪一部宮崎駿電影最受歡迎?哪一個角色讓大家最念念不忘?哪一首音樂最讓人縈繞耳際?

決戰新聞異世界

9月28日晚間香港學生與群眾爭取民主的街頭運動遭到警方強力鎮壓,網路上來自國際媒體或香港在地媒體的新聞訊息迅速流通,但是台灣的24小時有線電視新聞台幾乎沒有相關報導。於是批評聲音四起,認為這麼重大而且跟台灣關係密切的事件,新聞台居然集體「沉默」或「淡化」…

我在柏克萊,我看反服貿運動

台灣的理性公共討論,到底可以如何實踐和展開,以創造具有在地社會基礎和特色的理想公共溝通情境,並對現實政治產生影響?學生、民眾、社團該怎麼做、扮演什麼角色?還有,很重要的是,媒體環境該怎麼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如何搭配?

扯掉蝙蝠俠的面具――試論諾藍的蝙蝠俠三部曲

克里斯多夫.諾藍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2005)、《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會不會被認定是英雄史詩經典,我不是那麼確定(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影迷在網路上喊出這樣的稱號了);但是若要說是近年來比較值得一提的好萊塢英雄片,我想應該不為過。

「黑社會」與「黑」社會:關於旺中問題與媒改運動的一些思考

旺中集團在NCC有條件同意其併購中嘉有線電視系統之後,一連串荒唐惡劣的舉動,包括動員旗下所有媒體平台惡意攻訐反對旺中案的中研院研究員黃國昌,以及清大學生陳為廷等,引起各方反彈和撻伐。除了既有的學界和學生,包括影視創作者、作家、歌手等也紛紛加入批判行列。近日中時內部人事持續動盪,而社會上的反對活動也還在持續和醞釀,901大遊行也箭在弦上了…

青年文化行動|報導四:即使在網路時代,電視還是很重要!

2010年九月底,在公共電視董事會決議解聘總經理馮賢賢的時候,新興社交媒體「臉書」上出現了一個以「這是公視?這是公事!」為名的粉絲團,以呼籲社會注意公視問題、促進公視改革為訴求,在短短一、兩個星期內就獲得了超過兩千個「讚」。這個粉絲團的建立人是幾個當時上大學還不滿一個月的大一新生,他們稱自己叫「公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