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變換,我們從中時大樓回頭一看,發現蘋果日報大樓也要掛上米果旗幟。頭目泯恩仇,一笑之間就把記者之間的戰鬥,演成一齣荒謬劇。許多蘋果日報的記者們不接受頭目編好的劇本,一起向兩個頭目宣戰。從那一刻起,巫師們才真正開始有可能改變世界,因為不再為頭目戰鬥,而是為了自己,以及自己愛的工作。
分類:共專題
失衡的文化治理,投機的創意產業
2010年2月,立院三讀通過《文創法》,同年五月,國發基金便決議匡列100億元,挹注文建會的「加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方案」,這個方案的目標是希望結合國發基金與民間力量,發展台灣文創產業,並以「共同投資」及「委託評管」兩種方式進行;看似立意良好,但其中問題甚大。
文化部誕生的意義 ── 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文化部,從來都不是因為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才能存在,相反的,文化部存在的理由,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本身而已。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漫畫創作篇:國家也可以幫助漫畫家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講的事情,創作就是為了把這些事情說出來,有人用音樂、有人用文字、而我是用圖畫。」大學就讀中文系的書玉原本以為自己畢業後會成為一個國文老師,但是爸爸一句「妳要趁年輕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情!」讓她決定放下一切遠赴日本留學,為的就是重拾兒時的夢想——畫漫畫。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表演藝術篇: 只要願意改善,永遠不嫌太晚
對劇場工作者而言,演員身兼多職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Kimi因為還是新人,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投入練習,因此無力在排練期間做別的工作,收入自然有限,若不是父母支持根本無法靠表演維持生活。Kimi說,在台灣劇團很難賺錢,很多小劇團的表演即使賣了八、九成的票,最後卻只能打平收支。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紀錄片篇:如果可以自由地拍…
紀錄片這條路「是志業、而不是事業」,由於它不可能賺錢,所以我必須去賺錢,來維持我想要做的事。除了紀錄片工作者艱困的生存處境外,阿津認為連當前台灣紀錄片的播映管道都有待加強。整體而言,目前國家對紀錄片創作的補助還是太少。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獨立音樂篇:一個友善活潑的音樂環境
對樂團來說最主要的不是錄專輯,而是增加表演機會。很多台灣獨立樂團作品的品質不足,主因就是表演舞台太少,缺乏磨練機會。如果政府能製作高品質的廣電音樂節目或是多辦音樂活動,都有助於樂團成長。政府可以介入改善之處很多,但歸根究柢,就是要創造一個更友善、更活潑的音樂表演環境與氛圍。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實驗電影篇:政府可以跟我們一樣有實驗的勇氣嗎?
對於「政府補助」,baodao早已不做任何期待。他認為現今的補助標準根本是「比較誰會寫企畫書,而不是作品本身」。Baodao認為,政府實在拿太多錢去補助學生,但其實最困難的應該是剛畢業,即將專門從事創作的工作者,另外,他覺得輔導金應該要展現真正的價值,而非為給而給。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言情小說篇: 言情與物質之同時必要
在歐美國家,許多羅曼史作品常被改拍成電影,這在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文以載道的觀念,大家會覺得純文學的作品地位比較高,文學獎也幾乎都是為純文學設立;但是娛樂性質的小說也值得被社會尊重,言情小說也夠格和其他的類型小說並立。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 請聽文化創造者與「想」用者的聲音
文化是什麼?文化如何被國家機器所想像/收編/治理?文化如何展現一國國力?如何「讓所有國民,不分族群、不分階級,都成為臺灣文化的創造者與享用者」?除了政府治理視角、國際視野、產業觀點的巨觀規劃,實際在文化各個領域的創作者與「想」用者們的實際處境與建議,也應當成為貼近文化政策於在地生存脈絡的理解。
(後?)「林來瘋」啟示錄
記錄、整理/陳鴻嘉 圖/林書豪臉書專頁 … More
電影風巴萊夢|內部座談
這是《共誌》成員對於《賽德克巴萊》(以下簡稱《賽》)的內部座談紀錄。我們試圖透過自身觀影經驗的互相分享與對話,探討《賽》片的文本再現、社會效應、歷史話語等議題,並進一步地從「《賽》片後」的概念,檢視當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初步的觀察與建議。
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從籌備到上映都備受矚目的《賽德克‧巴萊》,被稱為台灣近年來僅見的「史詩電影」,論者譽其聲勢浩大地開啟了台灣電影「大片類型」的新方向。而在肯定魏德聖成就之餘,或許我們仍可思考,究竟要如何理解「史詩電影」的意義與限制?《賽德克‧巴萊》又體現了什麼樣的「史詩電影」內涵?
電影風巴萊夢|廢墟中的101以及打造它的人── 賽德克巴萊幕後的勞動者
果你喜歡看電影,甚至考慮、或正在準備進入電影圈工作,那麼請你跟我一起想像一下:如果當初賽德克巴萊有個工作機會給你,你去不去?或者應該改問,你會有多興奮?我會非常、非常興奮。我想很多人都會。因為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製作。
電影風巴萊夢|《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本篇文章是由《共誌》與文化研究學會合辦的「《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座談會記錄。以原住民題材為訴求的《賽》片上映期間,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但原住民觀點卻相當少見,顯然是一個非常諷刺的矛盾;舉辦這場座談會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稍稍彌補這個嚴重的闕漏。
台灣獨立音樂|專題前言:作樂無悔 ── 台灣獨立音樂的勞動與生存
本專題從獨立音樂工作者的現身說法開場,接著分別就展演環境、法令政策、宣傳企畫、市場動態等方面,勾勒、批評和檢討台灣獨立音樂的發展狀況。希望喜愛獨立音樂的朋友們除了聽和看以外,也來讀一讀、想一想。
台灣獨立音樂|報導六:野台開唱的崩世光景
野台對樂迷而言,是其他音樂祭所不可取代的,尤其兒童樂園式的城市擁擠感以及音樂性,更是新世代野台樂迷獨有的經驗。這樣一個音樂祭也成為現代各個孤島異中求同的短暫聚集儀式,為這群人標記著夏天的遊樂園時節。
台灣獨立音樂|報導五:每位(成功或不成功)歌手的背後都有他們 ── 唱片宣傳的身影
唱片企畫宣傳這份工作通常帶給一般人神秘的想像…我們要不從未想過他們(身影極少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因為我們僅專注在光鮮的藝人身上);要不然就是聯想到隨身保鑣或褓母的形象…事實上,當我們進一步來看唱片企宣在龐大的唱片/娛樂產業下,他們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