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臉書國」!
社交媒體如水銀泄地,已滲透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代」,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離散者計畫」打造的社交網路有三個基本特性:去中心化、互聯網自由以及保有個人隱私,而這些都是商業化的臉書做不到的。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社交媒體如水銀泄地,已滲透到越來越多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重度使用臉書(Facebook)的年輕世代被稱作「讚世代」,而政治選舉則已被稱作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的「臉書選舉」。「離散者計畫」打造的社交網路有三個基本特性:去中心化、互聯網自由以及保有個人隱私,而這些都是商業化的臉書做不到的。
此次我所參加的PILnet(The Global Network for Public Interest Law)工作坊是帶我們去Witness參訪,以及在PILnet辦公室與Pavol Zilincik會談關於他在Slovak Republic(Slovenská republika,斯洛伐克)的司法改革經驗…
在今年太陽花學運有幾位台大新聞所學生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記錄各校學生奮不顧身,集體攻進立法院議場的畫面,提供了第一手新聞,之後他們組成跨校團隊,日以繼夜守候現場,隨時把學運期間重要的消息提供國人與世人。之後他們更記錄平台的形成與運作,於日前出版成書,名為《街頭守門人》。
日益習慣在臉書瀏覽一天的新聞,卻諷刺的發現一則貼文,「陳為廷臉書不見了」。原來臉書實名制推行之後,經人檢舉非使用身分證件上的名稱,帳號會遭到停權處置。受害人除了因隱私需求較多使用化名的LGBT族群和使用母語名字的原住民之外,本名使用者如陳為廷,也因惡意檢舉成為最新受害人。
因為科技帶來的傳播環境改變,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對新聞報導的壟斷權力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樣的資訊流通管道,包括,你。
雨量豐沛,水力發電曾經佔95%發電機容量的巴西,今年乾旱,近八十年僅見。雖然天有異象,人有禍福,但啟動已經十二年的巴西維新,因工人黨現任總統羅塞夫(Dilma Rousseff)10月26日以將近52%選票連任,可望繼續向前行。
種種在318學運中動用的資訊傳佈新渠道所產生的能量,最為人知的是衝擊了代議政治的合法性,但也默默地推動新聞工作常規的轉型…
9月28日晚間香港學生與群眾爭取民主的街頭運動遭到警方強力鎮壓,網路上來自國際媒體或香港在地媒體的新聞訊息迅速流通,但是台灣的24小時有線電視新聞台幾乎沒有相關報導。於是批評聲音四起,認為這麼重大而且跟台灣關係密切的事件,新聞台居然集體「沉默」或「淡化」…
臺灣傳統書籍市場日趨萎縮,電子書市場百廢待舉,Amazon引起的爭議對我們似乎是有些遙遠。我們失去了西非式閱讀的虔敬,也沒有歐洲人對書籍文化的堅持,剩下的只有對科技載體的迷戀拜物。
日月光企業2013年排放污水事件,10月20日高雄地院判決「罰款三百萬,五名被告,一人無罪,其餘四人各判一年四個月到一年十個月徒刑,均可緩刑。」21日四家綜合報紙均大幅報導。現就兩個要點提出比較,其一,「大學不受地院委託」,不願意檢定。
今年7月,大愛電視台員工組成「大愛新聞改革自救會」並成立臉書粉絲頁。自救會強調改革整體新聞方向,他們以鐵鏈捆綁的蓮花為主視覺,質疑大愛電視台為宗教服務,播放大量慈濟行善新聞,並以近似業配新聞的手法包裝「宗教化廣告」新聞。
BBC推出BBC Popup的實驗計劃,將在未來六個月,在美國的六個城市創造一個臨時性的popup 辦公室,主張:「為了全球觀眾的地方報導(local stories for a global audience)。」
頂新集團陷入餿水油醜聞後,外界對其購併中嘉有線系統的疑慮,從台商背景與中國因素的政治言論偏向,轉到「食安問題以後是否被消音」的日常生活公共監督議題。無論是政治還是油品的「毒素」,擔心業者「買下系統通路進而左右言論」,是社會憂慮所在。特別因為系統業者擁有或代理眾多頻道的垂直整合,具體的威脅。
「工會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罷工,是資方逼得我們拿到罷工權!」壹電視工會鄭一平感慨地說,今年8月14日,壹電視工會對外宣佈,以140票對上15票,壓倒性的票數,取得合法罷工權。
電影放映設備在全球數位化趨勢下,希臘露天電影院遭遇最大生存危機。
「把英國國鐵找回來」組織於8月19日齊聚倫敦國王十字車站前抗議,提出鐵路國有化將有效降低20%的票價等方案。
太陽花學運期間,因緣際會促成一段台灣與中國學生的交流,對談遍及學運議題、兩岸社會現況、價值觀爭辯。中國方面是幾位中國人民大學資工專業的研究生,天天翻牆看外媒…
隨著巴以衝突持續升溫,巴勒斯坦團結運動組織(The Palestine Solidarity Campaign, PSC)在這段期間持續透過不同的方式促使民眾關注此議題。七月中,首先與英國音樂人Brian Eno和BBC前中東特派員等公眾人物也公開譴責BBC報導不公,對於以色列襲擊加薩(Gaza)和約旦河西岸幾乎輕描淡寫帶過,或是站在以色列的立場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