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戲謔的倪祥,看見大林蒲

為了爭取被政府漠視的生存權,2012年當地文史社團發起攝影比賽,攝件主題就是環境公害。公害作為沉重的歷史共業,無法由任何一個人負責承擔,所有享受或不排斥經濟發展成果的台灣人,通過消費、通過領取工資、使用公共建設,或只是單純地活著,就被迫間接支持糟踏土地的活動…

劉振祥:從街頭一路走到劇場

這年25歲的劉振祥在自立報系做攝影記者,奉報社指派南下採訪林園事件,台北出身的他才進新聞界兩年,目睹偌大石化廠區內唯一的污水處理廠佔地小小一方,按理應已運轉十幾年的排污淨化設備裡外如新。小漁村村民就在儲氣槽球體附近吊晒魚乾,忽而杏仁味忽而蘋果味的空氣燻著魚體…

攝影的政治路

2013年底,電子大廠日月光偷排工業廢水的惡行曝了光,後勁溪畔的農作恐已遭到污染必須禁採,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環境與土地正義的老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差不多同一時間,紀錄片《看見台灣》破紀錄拿下兩億票房,也引發類似的討論。約有一百萬人進了電影院,跟著導演齊伯林的攝影機俯看殘破的台灣。

媒體不該是便利貼

拒絕主流媒體的便利貼報導,不僅限於反服貿抗議,更是公民及新聞工作者的急切需要。從政策等公共力量,改善媒體產業結構,讓新聞媒體以優質報導爭取公民閱聽人,是在以便利貼反制抗議之外,更為根本的途徑。

棍棒下的民主課 ――「反服貿學運」對台灣解嚴世代的政治啟蒙

台灣的年輕世代,以集體的意志與行動,提醒了所有華人社會的「大人」們:華人的家父長思維、精神上「弒子」的傳統文化、與過度保護主義,可以休矣。青年世代集體展現的能力與能量,儘管還有需要更成熟、更深刻的反思與檢討,但若首先能充分的釋放出來,正是台灣民主或任何華人社會,得以大幅進步的希望所在。

進化中的「台式民主」

「台式民主」不完美,甚至還有不少顯而易見的病痛在身,但它也有著無比豐沛的能量,保證它可以繼續自我完善,不斷地自體療愈,從幼稚走向成熟。套用胡適的話,民主實踐就像游泳,真正學會之前還是得先跳下水。儘管「台式民主」的游泳姿勢有時顯得笨拙或費勁,甚至還冒著可能溺死的風險,但公民社會日趨成熟,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我在柏克萊,我看反服貿運動

台灣的理性公共討論,到底可以如何實踐和展開,以創造具有在地社會基礎和特色的理想公共溝通情境,並對現實政治產生影響?學生、民眾、社團該怎麼做、扮演什麼角色?還有,很重要的是,媒體環境該怎麼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如何搭配?

臉書熱門文章流傳現象

以四篇臉書熱門文章《臥軌事件:衝突是最終殺手鐗》、《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抱歉,關於我們對中華隊的殘忍與剝削》、《WBC獻給中華隊MV(Proud of Taiwan)》為例,邀請專家回應網路內容在臉書流傳的現象

臉書政治:何時我們才能衝破當下?

如果把2007年樂生415大遊行視為當年「部落格社運」的實驗場,那2013年的316樂生重返凱道就揭示了台灣網路社會運動的轉變。2007年,樂生的訊息藉著RSS把散落的聲援文集結在一起、利用Embedded語法將影片鑲嵌在文章中、使用Google Site做網路說帖的整理與日後活動的延續。但2013年,所有的訊息在臉書上發佈、轉貼,青年樂生聯盟在無名小站上的最後更新時間則停在2012年1月2日。

便當與正義 ―― 移民工、網路、新聞媒體

2013 年 5 月在菲律賓軍方涉嫌槍殺我國漁民一案調查期間,網路出現「便當文」引發了網民與新聞媒體一波波「追查事實」的風潮,促使內政部偵辦並將三名散發文者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法辦。本次座談將探討此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移民工在台灣社會的處境、以及過程中網路與新聞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等議題。

臉書使用者小調查之小報告

五月,我們在共誌的臉書社團提了一份問卷,想知道訂閱我們社團的朋友平常如何使用臉書,最後回復問卷者為196位。經過簡單的調查後,我們不禁好奇:臉書為什麼要設計辦法強迫使用者擴大交友圈呢?這和它的廣告策略有無聯繫。究竟調查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臉書是一座城:行人的隱喻與監控的分析

牆(the wall)的隱喻,構連了臉書成為一個城市的可能性;廣告侵害與隱私洩漏則是我們受到宰制的隱微事實。穿梭在這座隱喻之城,我們作為臉書的瀏覽者、使用者、消費者、或甚至是消費者即創作者(prosumer)的身分,怎麼感知我們自身並穿梭其中?我想試著描述這個隱微的監控系統。

黃揚明:維護「蘋果風格」的新聞自主

我們過去對工會的刻板印象,是大型機具旁一群拿著鐵鎚與板手的工人,振臂高呼口號的畫面。不過近日蘋果日報工會卻非傳統景象,而是以數位時代的場景展開:幾位新聞工作者各自在電腦螢幕前敲鍵,在幾次MSN的對話後,決定就這麼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