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當與正義 ―― 移民工、網路、新聞媒體
2013 年 5 月在菲律賓軍方涉嫌槍殺我國漁民一案調查期間,網路出現「便當文」引發了網民與新聞媒體一波波「追查事實」的風潮,促使內政部偵辦並將三名散發文者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法辦。本次座談將探討此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移民工在台灣社會的處境、以及過程中網路與新聞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等議題。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2013 年 5 月在菲律賓軍方涉嫌槍殺我國漁民一案調查期間,網路出現「便當文」引發了網民與新聞媒體一波波「追查事實」的風潮,促使內政部偵辦並將三名散發文者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函送法辦。本次座談將探討此一事件所反映出的移民工在台灣社會的處境、以及過程中網路與新聞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等議題。
五月,我們在共誌的臉書社團提了一份問卷,想知道訂閱我們社團的朋友平常如何使用臉書,最後回復問卷者為196位。經過簡單的調查後,我們不禁好奇:臉書為什麼要設計辦法強迫使用者擴大交友圈呢?這和它的廣告策略有無聯繫。究竟調查的結果是什麼?!
公視經歷了第四屆董事會延任的種種紛爭,而且經費與人事資源也未曾增加 [1],在制度條件、組織效能與資源人力皆未變的前提下,一個自身就惶惶不安的董事會如何促成公視「新製節目時數創新高」呢?難道這真的是「公視奇蹟」嗎?
希臘政府關掉ERT後,另組EDT取而代之。然而,希臘總理薩瑪拉斯(AntonisSamaras)於6月11號,無預警的關掉了希臘的公共廣電集團ERT。理由是ERT開銷龐大,為了對國際債權人交代,挽救債臺高築的希臘經濟,政府不得已向希臘的公視開刀,展現撙節決心。
自2012年901反壟斷大遊行開始掀起風潮的反媒體壟斷運動所催生的「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立法工程,在本季出現戲劇化的幾個轉折…
牆(the wall)的隱喻,構連了臉書成為一個城市的可能性;廣告侵害與隱私洩漏則是我們受到宰制的隱微事實。穿梭在這座隱喻之城,我們作為臉書的瀏覽者、使用者、消費者、或甚至是消費者即創作者(prosumer)的身分,怎麼感知我們自身並穿梭其中?我想試著描述這個隱微的監控系統。
掃瞄一下家裡的電視頻道。週間晚上8點到11點的黃金檔,除了無線台的鄉土劇、戲劇台的韓劇或重播無數次的陸劇,是不是就剩下談話性節目了?
邁入第十一屆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以世界各地的說唱傳統歌謠,和現代民歌裡的唱作人(singer-songwriter)類型,策劃了今年的「吟遊人」音樂節主題。以傳統樂器說唱傳統故事這個面向,有來自希臘克里特島的希臘魯特琴與布祖基琴樂人尤葛斯(Giorgos Manolakis),芬蘭新民謠運動的代表團體之一「馬尾樂隊」(Jouhiorkesteri),西非喀麥隆的傑出女性歌手卡瑞絲(Kareyce Fotso),和台東卑南族多才多藝的部落青年歌手桑布伊(Sangpuy Katatepan)…
中平卓馬是日本攝影史的傳奇,他的影像創作與文字書寫,非但風格秀異、獨樹一格,其充滿批判自省的反思性格,與創作生涯不斷地自我否定與復甦重生,更使他成為攝影地景裡「座標型」的重要人物。
從反壟斷到反核、從士林王家到大埔張藥房、從台菲關係下的洪家悲劇再到暴露出軍中多年沈痾的另一個洪家悲劇,我們都看到了國家或當權集團與民間力量之間的對抗,而且似乎出現了一些以往未見的新動力。從某種促進社運的角度來看,新生的種種社會力量集結與運動方式,總是令人興奮、熱血沸騰。相對的,如果站在懷疑立場,這些「新興」社會運動到底有多新、有多進步、有多正義,恐怕也都可以打上許多問號。
記者,我愛(過)的那個工作
克里斯多夫.諾藍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2005)、《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會不會被認定是英雄史詩經典,我不是那麼確定(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影迷在網路上喊出這樣的稱號了);但是若要說是近年來比較值得一提的好萊塢英雄片,我想應該不為過。
從日本京都的舊日皇宫─御池─滿是綠樹的外牆往北走,在京都電視台(KBS)一棟不起眼的表演廳外,傳來小型園遊會一般的迷你喧鬧聲及聚集人群。手工製作的大型看板海報,寫著10月20、21兩天的節目單,竟是個搖滾音樂節!京都地區最具代表性的DIY地下音樂祭,Borofesta,今年已是第11屆。每年只邀請1-2組國外表演團體參與,2012年的海外演出者之一就是來自台灣、近兩年在日本獨立音樂場景備受矚目的,透明雜誌(TOUMING MAGAZINE)。
日本獨立音樂場景,最近沸騰起來展開「Let’s Dance」十萬人連署請願運動。這項連署合法跳舞權的請願,源起於一項過時的法令。這是二次戰後、在1948年所訂定的「娛樂事業管理及改進法」,明定只有平面大於66平方米的空間,可以合法經營club、舞廳…等娛樂事業。
英國的左翼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於今年(2012)10月11日因肺炎病逝倫敦,享年95歲。這個自述生長在「極端年代」的學者,在俄羅斯十月革命那年(1917)誕生於埃及亞歷山大港的一個猶太裔家庭,兩歲時和父母移居維也納,而後跟隨叔父在柏林定居;他自14歲便加入共產黨,從此未曾放棄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
我們過去對工會的刻板印象,是大型機具旁一群拿著鐵鎚與板手的工人,振臂高呼口號的畫面。不過近日蘋果日報工會卻非傳統景象,而是以數位時代的場景展開:幾位新聞工作者各自在電腦螢幕前敲鍵,在幾次MSN的對話後,決定就這麼幹了。
英國公共電視BBC執行長喬治.安威索(George Entwistle)因BBC夜間新聞節目報導疏失(參見本期由唐士哲所撰寫的「共消息」),於今年十一月主動辭職下台。這位年僅五十,從BBC新聞部底層歷練上來,被BBC理事會主席彭定康寄予厚望的BBC新舵手,上任僅僅五十四天,是BBC歷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執行長。
這個小專欄或者直接有關,或者無關於音樂,我想把盤旋於腦袋中恆久的疑問、瞬間靈光乍現的思緒、或是當下發生的事件,隨機地以A到Z,或是ㄅ到ㄩ中挑任一個作起筆。之所以這樣,可能是記憶作祟吧!高中時常於書店搜尋,想要找進入英美搖滾樂的入口。有天隨意間發現一本「流行音樂百科」英文書,如獲至寶。至今,腦袋依存著一種A to Z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