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音樂|報導四:埋練團室種子 開出獨立音樂的花?──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音樂排練室現況
文建會練團室政策自2008年實施以來,已超過三年,然而,座落於台中市「TADA」之內的練團室,嚴格來說並未正式啟用。政府規劃該園區的功能多樣,多座歷史建築正在進行變身,修建工程馬不停蹄,預定2013年全區開放。不過練團室的部分因為建築物消防安全設備檢測執照至今未能取得,練團室政策的推動,實際上已經停擺。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文建會練團室政策自2008年實施以來,已超過三年,然而,座落於台中市「TADA」之內的練團室,嚴格來說並未正式啟用。政府規劃該園區的功能多樣,多座歷史建築正在進行變身,修建工程馬不停蹄,預定2013年全區開放。不過練團室的部分因為建築物消防安全設備檢測執照至今未能取得,練團室政策的推動,實際上已經停擺。
專訪五位獨立音樂創作者。從這群獨立音樂工作者對話,看見他們在台灣當前的音樂產業生態中,如何想像、磨合、反思自己身為一名「音樂創作者/工作者」的不同角色間的流轉。而台灣音樂產業勞動狀況、台灣音樂創作環境、市場機制、展演場地、公部門補助等問題,又如何體現在這些樂手的生活景況。
5月28日,下午三點在彰化藝術館戶外廣場。陽光仍刺眼,突然響起潺潺流水般的吉他及歌聲:「一塊木板權當桌,藤椅樹影庭前坐…」,烈日下彷彿移來了樹影,每個人都平靜而舒暢了起來。這是生祥在當天的《賴和音樂節》,正彩排演唱去年底《大地書房》專輯裡的歌曲-〈大地書房〉。
喜愛樂團音樂的青年(與中年)聚集在台中二十號倉庫,參加「我們需要基層的聲音」音樂會與「搶救文化搖籃說明會」,座談會主持人查拉提到 live house的老問題,不單是哪個縣市的問題,也不是個別的消防或噪音設備做好就能解決,牽涉到建管、都發、消防、稅捐、環保等跨部會的盤整,是一個與音樂群眾有關的公共議題。
作樂無妨 台灣獨立音樂的勞動與生存
去(2010)年傳播業界的各種事件,愈來愈重要的網路與影音視頻,所受青睞持續增溫,但最多目光仍然集中在傳統的視聽部門…
討論和參與政治的重要意義,在於「你不去干預政治,政治就來干預你」。台灣社會在開放了言論與政治行動的自由後,我們若不積極把握這樣的政治社會條件,將台灣打造成一個更為精彩的社會,實在對不起任何華人社會未曾出現過的這個最好的歷史條件。
創立於2008年的《意識報》,希望可以提供一個讓所有大學生自由討論的空間,讓各個關注校園與社會議題的社團組織,有一個可以交流與互動的平台,他們的核心精神是「台大意識報,議事在台大」的核心精神。三年來在每一次採訪、討論等各種經驗中不斷的反省與改進,批判公共政策、厚描小人物、貼近日常生活;讓意識報不有「意識」,也讓內容更有「意思」。
2010年九月底,在公共電視董事會決議解聘總經理馮賢賢的時候,新興社交媒體「臉書」上出現了一個以「這是公視?這是公事!」為名的粉絲團,以呼籲社會注意公視問題、促進公視改革為訴求,在短短一、兩個星期內就獲得了超過兩千個「讚」。這個粉絲團的建立人是幾個當時上大學還不滿一個月的大一新生,他們稱自己叫「公青團」。
在當今被認為是「對政治冷漠/冷感」的年輕人,又或者是「高中生只需要關心課業不用管太多」的價值觀下,北一女中新社團「青年議會」的這些學生,試圖將自身與更大的社會脈絡連結。這裡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大家透過一定的機制,進行不同意見的辯論與討論,往往辯論的過程比起最後形成的結論,更為豐富、精彩,也拓展了每個人的視野。
在現今傳播產業的惡劣環境裡,傳學鬥所實踐的情感凝聚和有機連結實屬重要。傳播科系的學生們如果能持續進行某種「團結」,將來到了傳播業界,仍會有持續累積的能量。或許有一天,傳播產業裡不再只有「個人式」的反抗,集結的改革力量自然就會出現。
從網路發起的兩次茉莉花革命中國版,在2月20日、27日以「便衣比示威者多」的慘劇收場。在北京王府井現場,兩次「革命」只聚集了數十人參與,並吸引成千上百的逛街民眾圍觀看熱鬧,另有層層便衣警察包圍。根據外電新聞引用目擊者的說法,數名「革命人士」當場遭到逮捕。
有感於在「台灣深藍學生聯合論壇」無法暢所欲言,江奕翰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另闢網路空間,希望促進更深刻的社會人文討論,這就是「烏鴉邦」的雛形。後來大家各自考上不同的大學,成員分散宜蘭、台北、桃園、新竹和台中,組織也經歷了數次轉型,改名為「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
波曼在《黑天鵝》中表演的第一個高潮,是妮娜原本以為爭取女主角落敗,卻突然得知雀屏中選之際,強力抑制自己的情緒,躲到廁所打電話給母親的時候…看到這一段的時候,除了心也跟妮娜一樣糾在一起,還不禁閃過一個念頭:「天哪!才不過演到電影的前四分之一,娜塔莉就已經做出這麼具有爆發力的演出,剩下四分之三她還能再突破了嗎?」。做為一個波曼迷,我很高興地說,她辦到了。
「弱勢是處境,不是本質。」這是顧玉玲在談《我們》這本書中提及的。但處境要如何描述?「我們」該如何型塑?推著阿嬤的外籍移工、打板模的原住民工人、在街頭打游擊的公娼阿姨、養家活口的拖板車司機…從生命故事出發,看到一種屬於生存的樣貌──我們的樣貌。
作家張鐵志於去年推出新作《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以下簡稱《時代的噪音》),探究搖滾樂、行動主義(activism),與激進政治的可能連結。在台灣的出版脈絡裡,該書可謂意義非凡——它是第一本聚焦於西方(主要是美國)音樂人政治參與的中文專書。
如果對大陸搖滾歌手仍停留在崔健、竇唯/張楚、左小祖咒的記憶,這可能是件還不太青春的事。剛結束的台北市官辦免費音樂活動-第六屆《吵年獸音樂節》,安排了五十多組台灣獨立樂團的演出,竟有一組夢幻名單合前後同台出現:Carsick Cars、八十八顆芭樂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