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風巴萊夢|內部座談

這是《共誌》成員對於《賽德克巴萊》(以下簡稱《賽》)的內部座談紀錄。我們試圖透過自身觀影經驗的互相分享與對話,探討《賽》片的文本再現、社會效應、歷史話語等議題,並進一步地從「《賽》片後」的概念,檢視當前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初步的觀察與建議。

第三期|編輯室報告

從2011年十一月起到2012年一月,媒體改造學社在北、中、南、東七所大專院校,舉辦一系列共八場的傳播政策座談會。這系列的座談會,一方面是媒改社醞釀兩年所完成的傳播政策藍圖報告《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成果發表(即將於近日內出版),另一方面也是藉由回應當前的傳媒議題,與大學生溝通傳播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理想傳媒環境的改革方向…

電影如何變成史詩?試論《賽德克‧巴萊》

從籌備到上映都備受矚目的《賽德克‧巴萊》,被稱為台灣近年來僅見的「史詩電影」,論者譽其聲勢浩大地開啟了台灣電影「大片類型」的新方向。而在肯定魏德聖成就之餘,或許我們仍可思考,究竟要如何理解「史詩電影」的意義與限制?《賽德克‧巴萊》又體現了什麼樣的「史詩電影」內涵?

誰來佔領NBA?1%、5%、還是99%?

繼1998年之後,美國國家籃球職業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今年再度因為勞資爭議而取消季初比賽,使得球季縮水。NBA球團老闆想藉著今年中重新簽訂團體協約的機會,減少球員的分紅比例、以及設定嚴格薪資上限,遭到球員工會(National Basketball Players Association)拒絕。因此,資方於7月1日起宣布「封館」,[1] 取消了11月前的所有比賽…

讓世界聽見了… 「誰」的音樂?

落日飛車是近幾年快速竄紅的新團,純熟的創作與演奏,讓他們在同樣參加「見證大團誕生」的樂團間顯得特別耀眼。新專輯《芭莎諾娃》中,落日飛車將民謠、藍調、迷幻、老搖滾的元素把玩得淋漓盡致,再加上整張專輯以英文歌詞演唱,聽起來像極走復古風格的洋團。

電影風巴萊夢|《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

本篇文章是由《共誌》與文化研究學會合辦的「《賽德克•巴萊》所說/沒說的台灣原住民:原住民觀點」座談會記錄。以原住民題材為訴求的《賽》片上映期間,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但原住民觀點卻相當少見,顯然是一個非常諷刺的矛盾;舉辦這場座談會的目的就在於希望稍稍彌補這個嚴重的闕漏。

東北大地震的災難報導與傳播

有如海中魔鬼般的海嘯迎面而來,吞噬沿岸的屋瓦農田和機場,只留下殘柱片瓦和滿地瘡痍。被沖上公民館頂樓的巴士,橫躺在馬路中央的貨物郵輪與漁船,福島核能發電廠氣爆後殘缺不全的建屋外觀,驚慌又無助的眼神……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日本東北發生規模九的大地震,通過電視報導,許多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一起迎接這些衝擊每一條視覺神經的畫面。

「不怕!」的背後 ── 阿美族阿福的遷徙與勞動故事

大家總說阿美族「樂天知命」,但現我在阿福這個不斷流浪、遷移的阿美族人的身上,看到「樂天知命」背後,有著生活的鑿痕。每次看到阿福和阿茹,總是搞笑地說著以前的故事,逗得朋友們捧腹大笑、眼淚直流,有他們在就有笑聲在。現在說起來雲淡風輕的故事,背後卻道盡驚悚與辛苦。

東原國中一日誌 ── 兼談另一種紀錄片的社會實踐

MJ開著他那輛二手發財車,帶我進入東原國中的校園時,一場辦桌午宴正要開始。這天,東原全校師生在新蓋好的、有屋頂的籃球場上,迎接台北東區獅子會的叔叔阿姨們到來。由獅子會出資,幫籃球場加蓋遮陽屋頂的工程剛剛竣工。東原的黃校長邀得獅子會成員南下,與師生們見面。全校老師加學生才150多人。在籃球場上,學生們嘰嘰喳喳的共享難得的辦桌餐宴。

通傳會與文化部的功課:創新傳媒改革

2012年以後的世局,即將進入另一番氣象。台灣、中國、美國、南韓、德法義西…等國都要大選或換屆領導。在台灣,傳媒改革已經陸續登場,無論是6月13日完成立法的《文化部組織法》,或是部分條文修正過關的《無線廣播電視法》,以及16日司法院首度為「新聞自由」議題召開憲法法庭的釋憲辯論,其後續效應就要逐年浮現。

台灣獨立音樂|報導五:每位(成功或不成功)歌手的背後都有他們 ── 唱片宣傳的身影

唱片企畫宣傳這份工作通常帶給一般人神秘的想像…我們要不從未想過他們(身影極少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因為我們僅專注在光鮮的藝人身上);要不然就是聯想到隨身保鑣或褓母的形象…事實上,當我們進一步來看唱片企宣在龐大的唱片/娛樂產業下,他們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