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逢的世界|壞女人,慢走不送
「2016」年對韓國社會具有什麼意義?4月的國會選舉、6月因英國脫歐公投Brexit帶來的經濟影響、8月里約奧運開幕都在其中;而最後三個月的新聞不意外地都在同一個主角身上,從10月的崔順實介入朴槿惠演說文、11月朴槿惠對國民道歉,到12月倒朴燭光聚會,看的出來2016年年末可說是韓國國內政治與社會大為動盪的時期。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2016」年對韓國社會具有什麼意義?4月的國會選舉、6月因英國脫歐公投Brexit帶來的經濟影響、8月里約奧運開幕都在其中;而最後三個月的新聞不意外地都在同一個主角身上,從10月的崔順實介入朴槿惠演說文、11月朴槿惠對國民道歉,到12月倒朴燭光聚會,看的出來2016年年末可說是韓國國內政治與社會大為動盪的時期。
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多年,但文創核心的「非典型勞動」創作者與從業人員,仍是長工時低收入、哀嚎遍野。在美國紐約,同樣是非典勞動的自由接案工作者,將在五月中迎來一次勞動權的重要勝利,正能讓我們借來「反觀台灣」。
4月16日,一個令韓國人心痛至極、無法忘懷的日子。《Yellow Ocean》以4月16日發生的世越號事件作為歌曲主題,創作者之一18歲高中生張承煥,正好與事發當年不幸罹難的學生同齡。即便創作的主題為「2016」(年),也希望大眾不要忘記2014年曾有兩百多名高中生,隨著一艘名為世越號的船隻,沉沒在大海深處。
我先說,我不喜歡谷阿莫。更準確地說,我不喜歡他的影評影片。不過最近他被片商提告的事情發生之後,我連他本人也不喜歡了。
被少女時代的《Gee》成功洗腦而一頭栽進韓樂的世界,偶爾也會看看音樂性質的韓綜,比起劇情更關心韓劇OST。
勞動部25日討論報業同業公會(資方)提出的罕見特例,希望將奧運等國外採訪納入「責任制」。若把特例當通例,逼著記者在各種出國採訪時都得長期緊繃拼命,那麼無異要記者們每天都「用生命護球」。把所有的新聞工作都看成責任制,長期來說也將戕害記者的身心健康、拉低媒體的報導品質,因此勞動主管機關應該要慎重審核。
《勞動之王》是台灣電視半世紀多以來,第一部宣示勞動意識的電視劇。劇中許多上班族在強調「吃苦就是吃補」的職場文化中過勞,而照章行事的政府機關往往無法落實法規,因此勞工必須透過抗爭發聲,才能爭取到應有權益。雖然尚有進步空間,《勞動之王》仍在主題上跨出一大步,將我們多數人面對的壓迫日常與就地抗爭的可能,拍成大眾形式的偶像劇。
喜歡看運動賽事,關注社會運動。喜歡各種媒體資訊與娛樂,很害怕臉書。有時間運動與發呆,沒時間寫論文。
我從未想過能跟國際巨星如此靠近,那不是只能在好萊塢手印大道上的幻想嗎?我跟他最接近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他對我一無所知,二十四小時之後,他愛上了另一群人…。
上節目以前,我一直思考:對於一個原本對臺灣一無所知的人,透過網路上收集到的資料所建構而成的臺灣印象究竟如何?沒想到除了故宮、圓山大飯店等等,主持人還提出許多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問題。
台灣電視文獻中,劉真並非檯面人物,但在師範大學圖書館對面的舊址大門正面 (façade) 保留,可以說是最雅緻的劉真努力代表。劉真在2012年逝世,活了99歲,應該也看到了公共電視成立與公共化運動對華視的改革。歷史回顧供我們嘆息也讓我們珍惜,保留這些不簡單的歷史成就,周知當代青年,就是一個務實作法。
去年九月,文化部長鄭麗君在「行政院文化會報」提報,宣告要整合資源,綢繆「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 TBS)的未來。上周末(3/25),「二○一七年全國文化會議」的分區論壇登場,就從屏東開始。那麼,預定九月要召開的大會,政府是不是會隆重宣布要由TBS克服艱難,執行使命、推動「文化航空母艦」的雄圖大業?若是沒有合理進境,必有緣故,信手列舉四端。
以男子身接下「女主角」的戲份,在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突破演出的生田斗真,以完美的扮相與絕妙的演技,收服了觀眾的心與眼淚,在專出偶像的傑尼斯事務所中,他以「演員」身份屹立不搖,百無禁忌,不斷地生成出新的自己,從出道至今,都沒有停下腳步。
曾幾何時,「逛唱片行買唱片」這件事,逐漸走入歷史。紀錄片《淘兒唱片興衰史》講述美國實體唱片行龍頭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的興衰,回顧這個唱片業巨人的樓起樓塌。片名畫龍點睛的用上了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在披頭四解散後發行的名盤名稱〈All Things Must Pass〉,似乎預告了曾經輝煌的唱片城的必然結局。
「又來了!」心裡又無奈又氣,腦裡想像著把腦袋甩向地板的貼圖,不斷重播。「所以,剛搬家的人鞋子要被偷是土耳其的地下習俗嗎?」我真心地、認真地問了自己這個問題。
2月24日,參加《歌手》的大陸知名女歌手譚晶,其丈夫涉嫌捲入攸關國家機密的政治事件。隔天,《歌手》第六期播出之日,譚晶的所有鏡頭都被刪光,各平台也連忙將譚晶的歌曲從搜尋榜上下架。一夜之間,這位被視為本季節目奪冠熱門的青年歌唱家彷彿人間蒸發。雖然整件事情脈絡不明,但我們算是再一次見證了音樂如何在與政治的角力中慘遭滅頂。
2017年開始不到兩週,台灣輿論就因兩起身分造假的事件而沸騰,其一是紀錄片《灣生》製片田中實加(陳宣儒)承認自己非日人灣生後代,其二是海倫清桃承認自己非宣稱的台越混血。八卦話題或許還圍繞在海倫清桃的真實種種,但我想對她的戲劇演出,特別是在台灣的新移民影視作品脈絡裡,拋出幾個想法……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電視兒童」,所以《寒流》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收視經驗,充滿了邪惡本質的誇大,與毒辣的劇情,還有神奇的反共之師正義之舉。聯播時代,頭尾還會放三分鐘的軍歌欣賞,或者是愛國歌曲、國民生活禮儀教唱;我還學了不少歌曲,可見教化力量之大。當年的聯播時代,強迫收視、視聽規模、集中效果,都堪稱是傳播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