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憂鬱藍調與Bob Dylan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2016年得主是Bob Dylan,立即引發一陣旋風漣漪。在台灣,雖然一開始也和老搖滾樂迷一樣拍案叫絕,但冷靜後,不免還是覺得:「諾貝爾獎有事嗎?」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諾貝爾文學獎公布2016年得主是Bob Dylan,立即引發一陣旋風漣漪。在台灣,雖然一開始也和老搖滾樂迷一樣拍案叫絕,但冷靜後,不免還是覺得:「諾貝爾獎有事嗎?」
來自奧地利的導演拍攝五段故事,五個不同背景的人,緩緩開口敘述「她」的故事,一場關於非法人口販運的紀錄劇情片,五個人演自己的故事。這五個故事的開始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錢,或多或少的差別。
「植劇場」新戲《荼蘼》,取自「荼蘼花」,是春天最後一種盛開的花、是歸於平淡前的最後一點繁華。男主角,顏毓麟,作爲「植劇場」24位新秀中,第一位擔綱男主角的演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大男生?經歷了什麼樣的考驗與磨練?在《荼蘼》中與女神楊丞琳搭檔,是緊張或是興奮呢?
澤尻英龍華由《一公升的眼淚》出道,當時還叫做「繪里香」以「清純派」形象深入人心,後來叛逆、暴走,更名為「英龍華」的她,卻成為媒體及大眾眼中話題性十足的「惡女」,更在戲劇作品上將惡女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10年前的叛逆女子,成長為自信、帥氣的爽朗女王,從「繪里香」到「英龍華」, 澤尻的現實跟戲劇一樣精彩。
台灣在短短20幾年不流血實現民主,放諸人類歷史堪稱奇葩,千萬不要低估台灣社會與人民涵融進步、接受改變的能力。對於第六屆公視董事會的思考亦然,揚棄舊思維,掌握新情勢,希望能糾集更多同道,努力把公視推向影視音創製龍頭、人才育成基地、資源流通平台的另一境界。
Uber打出共享,實際上不公正競爭!共乘早就是汽車使用的一種方式,人們分享汽車的好處,不待傳播科技的發達就已存在。加入牟利的動機,會讓分享更好、規模更大嗎?值得研究。
中廣頻率回收風波讓人深刻體會轉型正義執行之不易,以藍綠鬥爭混淆事實者有之,訴求生計轉移焦點者有之,揚言聽眾權益受損舞弄民粹者有之,當媒體們忙於進行各種去脈絡、有聞必錄的新聞報導時,期待正義來臨的人們卻無法不憂慮地聽見其腳步的遲疑。
魯蛇自拍秀,映照日本青年在就業市場的困頓縮影。被貼上「單身寄生族」、「寬鬆世代」標籤的日本青年,和習於自嘲魯蛇的台灣青年會是相同的樣貌嗎?
為了擴大年輕朋友的參與,以及促進更多的議題討論,《共誌》將推出一個新的欄目「投打對決」。「投」指的是自由投稿。我們歡迎年輕朋友們對具有時效性的傳播與文化議題進行評論和投稿。「打」指的是針對同一議題(或針對投稿文章)的批評、回應與對話。歡迎《共誌》的朋友們投稿!
「我和他相遇在1991年相遇,那一年,名曲『星になれたら』誕生了。…」語氣輕輕柔柔的,娓娓道來他們度過的25個歲月。那瞬間,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參加某場結婚典禮,看著一對「璧人」的回憶slide show,但下個瞬間,又像掉進一個超大型的卡拉ok包廂,回過神來,我置身於日本武道館…
四年前的電影《女朋友。男朋友》片段,一幕交待了臺灣另類媒體先行者之一「綠色小組」所處的政治限制與突圍之道。綠色小組的異議流通管道在三十年後的當代意義就相當明顯了,影像等媒體多元內容的生產者與使用者所需要的並沒有改變,仍舊是一套更為公共與穩定的流通管道。
紀錄片可以改變社會嗎?對中國農民賈之坦「老賈」來說,答案未必肯定,卻值得努力實踐。1951年出生的老賈,來自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鄉雞鳴橋村,是一位以種植柑橘維生的普通農民。
進入演唱會這個圈子之前,我也曾是個迷妹。身為一個專業歌迷,追隨偶像的一舉一動是必須。說來生活也是滿單純的,忙著奉獻自己的愛(ㄐㄧㄣ)與熱情(ㄑㄧㄢˊ),並且和其他偶像的粉絲交(ㄅㄧˇ)流(ㄓㄢˋ),偶爾罵罵不靠譜的演唱會主辦,同聲一氣,倒也團結得讓人安心。
今年是臺灣重要影展之一的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第10屆活動,藉著這個機會,《共誌》製作了臺灣影展專題,也希望利用問卷,聽聽「影展咖」們的經驗和心聲!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誕生於1998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今年TIDF將邁入第10屆,TIDF的新任策展人林木材又將推出什麼樣的影展內容,他對臺灣紀錄片影展以及紀錄片文化又有什麼樣的觀察與理想?
喜歡跑影展的人(年輕的時候)或許都曾經(不只一次)想過,說不定可以找個影展的工作,不管是當收票的外場工讀生,或者是參與活動企劃和執行,甚至有一天可以加入選片!(想像起來就很迷人!)不過說真的,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工作者,他們肯定都是影痴級的,但是影展工作的真實面貌和感受,到底是什麼呢?
2015年夏天,山形影展的志工招募網頁上,截止日期已經超過。未來會不會繼續留在日本仍是未知數,想到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參加山形影展,我硬是用不甚流利的日文寫了一封長信向主辦單位表明想要當志工的意願。誰想得到國際知名的山形影展,居然是在這樣全手工而且沒什麼效率的環境下做出來的呢…
對郭力昕來說,談論電影、攝影、紀錄片美學時,並不只有「美」,影像作為一種社會媒介,以及影像具有的政治動能,才是他的論述重點。本文是他對臺灣影展相關問題的綜合看法,從影展運作、政府到觀眾,層層揭開,一一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