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祥:從街頭一路走到劇場
這年25歲的劉振祥在自立報系做攝影記者,奉報社指派南下採訪林園事件,台北出身的他才進新聞界兩年,目睹偌大石化廠區內唯一的污水處理廠佔地小小一方,按理應已運轉十幾年的排污淨化設備裡外如新。小漁村村民就在儲氣槽球體附近吊晒魚乾,忽而杏仁味忽而蘋果味的空氣燻著魚體…
《共誌》創設於2011年,是一個獨立的文化批評媒體,我們關注在地與國際的媒體文化議題,提供多元、深度、批判的觀點與內容,並以建立一個鼓勵青年發聲、促進本地批判性文化行動的實驗平台為目標。若需進一步詢問或合作,歡迎來信詢問:common.magazine2011@gmail.com。(更多共誌介紹)
這年25歲的劉振祥在自立報系做攝影記者,奉報社指派南下採訪林園事件,台北出身的他才進新聞界兩年,目睹偌大石化廠區內唯一的污水處理廠佔地小小一方,按理應已運轉十幾年的排污淨化設備裡外如新。小漁村村民就在儲氣槽球體附近吊晒魚乾,忽而杏仁味忽而蘋果味的空氣燻著魚體…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記者鐘聖雄通過鏡頭與筆,告訴十一月天的外地遊人在台西村看不到的故事,故事標題正是《南風》…
2013年底,電子大廠日月光偷排工業廢水的惡行曝了光,後勁溪畔的農作恐已遭到污染必須禁採,為了經濟發展犧牲環境與土地正義的老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差不多同一時間,紀錄片《看見台灣》破紀錄拿下兩億票房,也引發類似的討論。約有一百萬人進了電影院,跟著導演齊伯林的攝影機俯看殘破的台灣。
舊的一年,「假」的一年,過去了。迎來的,會是真的嘛?第七期由張時健擔綱責任主編的紀實攝影專題,訪問了不同世代的紀實攝影工作者與評論者,從八〇年代的人間世代橫跨至當前的網路世代與社運,以歷史縱深探討與反思在地的紀實攝影,及其對真實的建構。有圖並不就有真相,但有圖卻常有感動。貼圖點燃熱情召喚行動,社群網站連結的社運新形態,重構攝影者與真實之間的關係,卻還沒人清楚這會把攝影帶去哪個新世界。
「反服貿」作為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要的一場公民抗爭運動,短瞬間引爆出民間社會眾多討論。就在學生攻陷立法院、展開學運序幕的三月中旬,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刊出幾篇專文探討「權貴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雖然內容與台灣的學運沒有直接關連,但由於這次反服貿運動中,所謂「中國模式」的權貴資本主義成為討論重點ㄡ
太陽花學運初起,不久後社群網站掀起「刪好友潮」,原因是無法認同友人觀點;或者,在324佔領行政院的警方驅離行動中,錯位照片、鎮暴警察竟無警徽等錯誤訊息大肆流傳,直接或間接促成警民對立情緒;亦不止一次傳出,運動者對不同媒體抱持著程度不一的善意或惡意。其間縱或仍有可深議之處,但這些狀況是否顯示了,我們仍然習於對立多些,而非對話?
太陽花學運開始之後,馬總統在一次說明的記者會中提到,年輕人的夢很大,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綁在台灣,鼓勵年輕人把工作志向放在對岸,放在海外,離鄉逐夢。這個論述引發了對於人才流動的疑慮和討論…
對服貿協議的疑慮已有諸多討論,近期續有學者連署反對開放廣告服務業以及印刷業,核心要義擔心台灣自由民主多元環境受到威脅。論者假設陸資來台進軍廣告服務及印刷業,會進一步影響內容,造成前述負面影響…
流行歌手能被視為文化前鋒,而不會只是賣藝賣笑的藝人;流行音樂作品具有標誌時代、紀錄省思的文化意義,而不會只是待價而沽的娛樂商品。這正是我們最能感到驕傲的民主成果:大家都能談政治!沒有外在審查,更不需自我審查。
拒絕主流媒體的便利貼報導,不僅限於反服貿抗議,更是公民及新聞工作者的急切需要。從政策等公共力量,改善媒體產業結構,讓新聞媒體以優質報導爭取公民閱聽人,是在以便利貼反制抗議之外,更為根本的途徑。
反服貿特刊 佔領媒體!
台灣的年輕世代,以集體的意志與行動,提醒了所有華人社會的「大人」們:華人的家父長思維、精神上「弒子」的傳統文化、與過度保護主義,可以休矣。青年世代集體展現的能力與能量,儘管還有需要更成熟、更深刻的反思與檢討,但若首先能充分的釋放出來,正是台灣民主或任何華人社會,得以大幅進步的希望所在。
服貿對傳播影視、發行、印刷、零售、電信等相關產業的影響,以及文化衝擊的整理。
資本家鼓吹自由貿易常說,開放的市場有利於商品銷售,銷售擴大了就需要更多的雇工,經濟就可正向發展。但這個說法沒提的是,隨著資本移動的自由度提高,除了商品價格的均化,市場間的差異質性也要逐漸抹平。所以巷口雜貨店被7-11取代的故事,會擴大成國際的規模不斷地發生。
「台式民主」不完美,甚至還有不少顯而易見的病痛在身,但它也有著無比豐沛的能量,保證它可以繼續自我完善,不斷地自體療愈,從幼稚走向成熟。套用胡適的話,民主實踐就像游泳,真正學會之前還是得先跳下水。儘管「台式民主」的游泳姿勢有時顯得笨拙或費勁,甚至還冒著可能溺死的風險,但公民社會日趨成熟,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台灣的理性公共討論,到底可以如何實踐和展開,以創造具有在地社會基礎和特色的理想公共溝通情境,並對現實政治產生影響?學生、民眾、社團該怎麼做、扮演什麼角色?還有,很重要的是,媒體環境該怎麼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如何搭配?
太陽花學運的光亮讓我們看穿了密室政治只顧政爭的狹心短視,也凸顯了大眾傳播媒體長久以來不關心重要政策議題、將民眾知的權利輕薄短小化的暗黑勢力。誰都可以輕蔑有些學生不懂服貿、光靠懶人包抗爭,但只有老師與媒體沒資格這樣說。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一。當時,行政院因應歐美金融危機對台造成的衝擊,陸續提出六種產業振興方案,最後一個就是文創。文化座談第一句傳進耳膜的驚人之語是「文化創意產業是世紀最大騙局。」,而作者也對此表達自己的觀點,詳如內文。